臘八至,春將來
轉(zhuǎn)眼又是一年的臘八節(jié)了,今年的臘八剛好也是大寒。清早起床,望著窗外小朵小朵的雪花,柳絮般輕輕飄揚(yáng),不禁地想起一句民諺:“臘八遇大寒,三白定豐年。”寓意此時下雪將帶來豐收的好兆頭。頓時心中大喜,倦意全消。
歲終之月稱為“臘”。
“臘”的含義有三:
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
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臘者,逐疫迎春”。所以俗話才說,“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節(jié)算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過完就算這一年結(jié)束了。于是便裝扮了一番,收拾上心情,各處走走。因為,只有好好的告別了過去,才能好好的有新的開始。
臘八這日,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tǒng)。那起點,便一定要先去禪定寺走走。
禪定寺坐落在卓尼縣城西北約半公里處的臺地上。登高望遠(yuǎn),這里山頂祥云繚繞,山下洮河似玉帶纏腰。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皇帝召見第十一代土司楊汝松之弟、卓尼大寺主持堪布阿旺赤勒嘉措,封其為大國師,受僧綱爵,并御賜“敕賜禪定寺”的匾額。第十一代土司楊汝松耗銀33631兩,刊刻了舉世聞名的卓尼版《大藏經(jīng)》——《甘珠爾》和《丹珠爾》,禪定寺因之名冠藏區(qū),在寺僧眾達(dá)3100人。
從禪定寺回來,已近中午。相傳,臘月初八,是佛教開山祖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因此,古代各寺院在“臘八”這天,用蔬果和米煮粥,供奉神佛,并被尊為“佛粥”,供佛之后,再將粥分施給貧民。隨著佛教的流傳,吃臘八粥就慢慢地成了民間的一種習(xí)俗。到了南宋,“臘八粥”除了供佛外,它又是民間一種盛行的食品,作為相互饋贈的禮物。那么,在寒冷的“四九天”,喝一碗最溫暖的粥,青稞、大豆、臘肉、洋芋......別有一番滋味。
家,是“粥”游世界的起點和終點。

午飯吃罷,陽光暖暖的鋪下來。冬日的陽光,暖而不辣;冬日的微風(fēng),輕而不勁。此刻,踏上古雅川山棧道,遠(yuǎn)離喧囂,獨自享受大自然給予的寧靜。生活即使再忙碌,也要在這片刻放慢腳步,攬一懷暖陽,讓幸福感滿格。
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后一個節(jié)氣——大寒
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這一時節(jié),天寒地坼,朔風(fēng)裹挾冷意呼嘯而來,河流湖泊多被堅冰覆蓋。到達(dá)山頂,天氣依然寒冷。但能隱約窺見春天的跡象。凌冬將近,春天正在向我們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