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水之畔的服飾華章——卓尼三格毛
在青藏高原的東南部,洮河如一條靈動的絲帶蜿蜒而過,滋養(yǎng)著卓尼這片神奇的土地。在這里,有一種服飾穿越千年時光,以獨特的魅力訴說著藏族人民的歷史與文化,它就是卓尼三格毛服飾,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民族服飾的星空中閃耀著奪目的光芒。
溯源:歷史深處的回響
卓尼縣歷史源遠流長,其原住民可追溯到古時的羌、戎諸部。至元末明初,部落經(jīng)過同化與融合,形成了卓尼藏民族的雛形。據(jù)記載,藏王赤熱巴巾派征稅大臣之子來到卓尼建立政權,此后,當?shù)夭刈逖匾u拉薩宮廷服飾和發(fā)型式樣,并結合自身的地理環(huán)境、氣候特征與民俗風情,逐漸孕育出三格毛服飾。它不僅是吐蕃時期西藏宮廷服飾的珍貴遺存,更是全藏區(qū)保留最完整的古代服飾禮儀 “活化石”,承載著卓尼藏族先輩們的智慧與記憶,見證了民族的發(fā)展與變遷。
匠心:精湛工藝的詩篇
三格毛服飾的制作工藝極為考究,每一個細節(jié)都傾注了匠人們的心血。女子們將頭發(fā)梳成三根粗大的辮子,中間辮子上綴有嵌著珊瑚珠璣的阿瓏銀錢。這些銀錢印有十二生肖或藏八寶圖案,從發(fā)根到發(fā)梢依次串聯(lián),一般有20多塊,既寓意著佛祖保佑十二個月平平安安,也是財富的象征。
服飾由長袍和馬甲組成。長袍類似于滿族旗袍,兩邊開叉,線條流暢,盡顯穿著者的婀娜身姿。馬甲藏語稱為 “庫多”,領口處全部由人工刺繡,繡工精細,圖案多為花草、鳥類,每一針每一線都凝聚著女子的心靈手巧,詮釋著 “要知姑娘巧不巧,單看女紅就明了” 的傳統(tǒng)審美。在顏色搭配上,已婚婦女偏好藍色、深綠色等深色系長袍,搭配紫紅色或大紅色馬甲;未婚少女則鐘情于深綠色或粉紅色長袍,配以紫紅色馬甲。藍色代表天空,綠色象征大地,體現(xiàn)了卓尼藏族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審美情懷。
此外,三格毛服飾的帽子種類繁多,各具特色。珊瑚斑瑪帽由珊瑚串聯(lián)而成,呈梯形,小面與前額對齊,大面披蓋頭頂,兩側飾有絲帶,垂于腦后,通常在喜慶日子或重大節(jié)日時佩戴,盡顯莊重與華麗;沙茹帽呈圓形,似球冠狀,前額處有10個小半圓連續(xù)鋸齒形圖案,每個齒尖縫綴紅色小珊瑚或銀珠,兩邊垂黑色長纓穗,多為紅色碎花綢緞制成,獨具韻味;窩窩帽則把織錦緞沾縫在氈帽上,有4個半圓形帽檐,可根據(jù)天氣調節(jié),帽身裝飾精美,盡顯匠心。
傳承:時代浪潮中的堅守
在現(xiàn)代社會,盡管年輕人追求時尚潮流,平日里穿著三格毛服飾的人逐漸減少,但在卓尼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民俗活動以及婚禮上,它依然是主角。每逢佳節(jié),卓尼的大街小巷都會出現(xiàn)身著三格毛服飾的人們,她們宛如流動的畫卷,展示著獨特的民族風情。
值得欣喜的是,2010 年,三格毛服飾被列為省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并致力于傳承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州級非遺傳承人殷保朝創(chuàng)立了服飾加工公司,吸納本地婦女參與,培養(yǎng)出一批 “巧手”,推動了三格毛服飾的傳承與發(fā)展,也為當?shù)厝罕婇_辟了新的增收途徑。
如今,三格毛服飾不僅在國內(nèi)綻放光彩,還走向國際舞臺,吸引了世界各地人們的目光。它正以嶄新的姿態(tài),向世界展示著卓尼藏族獨特的文化魅力。在未來的日子里,相信這朵綻放在洮水之畔的服飾之花,將繼續(xù)散發(fā)迷人的芬芳,續(xù)寫不朽的傳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