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p123国产v日韩v亚洲,XUNLEIGE|XVIDEO_XVideos

位置: 首頁  >  五彩卓尼  >  卓尼方志  >  地情史話  >  正文

服飾文化· 漢族服飾

發(fā)布者: 卓尼縣辦公室 最后修改時間:2018-06-08 17:36:00瀏覽次數(shù):

 

漢族服飾

 

漢族在卓尼境內拓殖是從秦漢開始的,公元前210年,大批陜西、山西等地的漢人,因逃避秦廷的橫征暴斂,逃至洮岷地區(qū)定居,以后數(shù)年,逃往臨潭、卓尼的內地漢人不斷增多。西漢建立后,曾多次在逃岷地區(qū)用兵,卓尼為邊境要沖,大批西遷的漢族人民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chǎn)工具和生產(chǎn)技術,農業(yè)生產(chǎn)較前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當?shù)厍既艘矊W習漢族的語言文字和先進的技術。自此,部分源于戎的漢族便在這里與羌人雜居,生息繁衍,定居在卓尼的漢人也就逐漸增多了。兩晉至唐宋時期,由于吐谷渾、吐蕃等民族的占領,大部分漢族隨建置遷徙內地,少部分被當?shù)厣贁?shù)民族所同化。史載:“移京無地農民三萬五千戶于諸衛(wèi)所。”洮州群眾至今傳說其祖先是從南京纻絲巷遷來的,每年春節(jié)鬧社火秧歌首先就唱:“正月里來是新年,我的老家在江南。自從來到洮州地,別有天地非人間。”這充分反映了這個事實。洮州婦女梳高髻、著風頭鞋、頭戴手巾的習俗頗有江南遺風。據(jù)撰寫于1940年的《臨潭縣志稿》載:“洮州婦女發(fā)束雙辮,垂于兩肩,過十歲則一辮垂背,即嫁則束為高髻……新婦服飾格外艷麗,系銀制抹額(俗名勒子),耳后插銀花數(shù)對,髻上有銀壓簪,髻前插銀牌垂珠之翠珥(俗稱挑牌)。……衣必彩緞,袖及邊緣,均繡花,下衣垂裙,項帶銀圈,胸垂銀牌,均有鈴鐺下垂,配以牙簽等物。行動則鏘鏘帶禮。”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1938年在《西北考查日記》中寫道:“至岷縣足漸大,至臨潭則更修長,其履尖上翹,所謂‘風頭鞋’也。頭上云髻峨峨,蓋皆沿明代遷來時裝束經(jīng)行人叢中,如入博物院,亦此生一快事。”明洪武時期,朱元璋為了邊陲地區(qū)的社會穩(wěn)定,解決軍需糧秣的供應,實行“寓兵于農“的軍屯和民屯政策,將大量應天府(今南京)和鳳陽、定遠(安徽)等地的居民遷入洮岷一帶地區(qū)作“屯民”,并將部分囚犯發(fā)配于此服役。洪武十二年(1379年)洮州十八番部落聯(lián)合反明,沐英率部征伐,移兵于洮洲,將率部士兵分駐各地屯墾,拓殖耕耘,積貯軍糧,這些屯兵遂成為洮洲地區(qū)漢族的一部分。卓尼在土司統(tǒng)治時期,境內土地屬土司所有,一批從外地因逃荒、逃壯丁、避難、經(jīng)商等原因遷來卓尼的定居戶(俗稱“尕房子”)為了生存,租種土司轄區(qū)老戶田地(習慣稱作“吃田地”),這部分外來戶大多數(shù)是漢族。民國三年(1914年)白朗義軍入洮洲,臨潭部分百姓為避戰(zhàn)亂,紛紛徙居卓尼洮河南岸各村。特別是1928年“河湟事變”時,從臨夏、和政等地遷徙流落在境內定居的漢族很多,幾乎遍及全縣各個鄉(xiāng)(鎮(zhèn))。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徙居卓尼境內的漢族主要是每年被國家分配到卓尼參加工作的干部職工。截止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全縣漢族人口為29706人,占全縣總人口的31.1%,主要分布于柳林鎮(zhèn)、木耳鎮(zhèn)、納浪鄉(xiāng)、喀爾欽鄉(xiāng)、申藏鄉(xiāng)、藏巴哇鄉(xiāng)等15個鄉(xiāng)(鎮(zhèn))的部分村寨中。

 

覺乃嘉姆(漢族婦女)服飾

 

頭飾未婚少女先從頭頂至前額用梳子將頭發(fā)從中間分為兩片,然后將兩鬢頭發(fā)各收攏至腦后用紅線繩纏扎10厘米左右后再將剩余頭發(fā)編梳成一根辮子垂于身后,辮梢仍用腦后纏扎剩余的紅線頭繩纏扎。兩鬢分別裝飾塑料的各色夾子。春天頭上苫白布頭帕,冬天頭上苫花毛巾頭帕。已婚婦女先從頭頂按圓形用梳子挑一圈頭發(fā)后用紅頭繩纏扎,稱“上頭發(fā)”。然后將兩鬢頭發(fā)各收攏至腦后,與腦后的頭發(fā)一起用黑頭繩纏扎,稱“下頭發(fā)”。頭頂用7厘米寬、50厘米長左右的曲板(用軟木制作,將曲板外面用黑布包裹,里面填入棉花,并曲成簸箕形,當?shù)胤Q“糟子”)固定于額頭之上,然后將上頭發(fā)梳展后向下面的曲板上盤起,再將下頭發(fā)梳展后向上面曲板上盤起,此頭飾稱“高頭”,也稱“高髻”。春天頭上苫白布頭帕,冬天頭上苫花毛巾頭帕,老年人頭苫藍毛巾頭帕。此頭飾多用于纏足婦女。至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中華民國政府頒發(fā)了《甘肅施政綱領三十二條》,明令婦女“嚴禁纏足”,裹腳之俗稍減。新中國成立后,經(jīng)過國家的大力號召與宣傳,裹腳之俗才得以徹底絕跡,高髻這種頭飾也隨之消失,逐步將頭飾改變?yōu)槠谨伲聪葘⑶邦~頭發(fā)留一撮后穿入用頭發(fā)專門制作的發(fā)圈內,然后將全部頭發(fā)收攏在腦后根部用黑頭繩纏扎,剩余頭發(fā)用梳子梳展后向上盤在發(fā)圈的周圍,套上發(fā)網(wǎng),頭頂用壓簪將頭發(fā)固定(壓簪為銀制花瓶,瓶上鑲嵌牡丹花或蓮花,花上再飾以蝴蝶或蜜蜂等)。腦后的發(fā)圈上均勻插入十二個銀制泡釵和十二個沒有泡的平釵(釵長10厘米左右)。兩鬢佩戴銀制橢圓形,上面浮雕牡丹、蓮花、蝴蝶等圖案(俗稱“鬢花子”),還分別裝飾鐵制黑色發(fā)夾。老年婦女的頭飾與青年婦女的頭飾大體相同,但頭上的釵子比青年婦女的少,質地也有用鐵的。

耳飾耳朵上佩戴銀制耳環(huán),耳環(huán)下方飾有豌豆大小的空心鈴鐺一至三顆,也有裝飾菱形耳墜或三個銀穗子,行走時嘎嘎有聲。

手飾未婚少女手腕上佩戴銅手鐲,手指佩戴銅戒指。已婚婦女手腕佩戴銀手鐲(有無花光桿的,也有左擰花桿的),手指上佩戴銀制一本書戒指、橢圓形戒指(上面鑲嵌珊瑚一顆)。

服飾上身內著白粗布大襟襯衫,冬天內穿藍、紫紅、綠、紅、天藍等色的大襟棉衣,下擺至臀部,兩邊開叉。外著大襟長衫,下擺至膝關節(jié)以下,兩邊開叉高,便于蹲踞,顏色有藍、紅、紫紅、綠、天藍等色。長衫上面穿黑色大襟馬夾。下身著毛藍粗布大檔褲和黑色面料的大檔褲,褲管用黑色絲帶系束。新中國成立后,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貨”進入中國市場,漢族婦女的大襠褲已逐漸被西褲所代替,褲管用絲帶系束的習俗也逐漸消失,褲子的樣式和顏色、面料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鞋:新中國成立以前,漢族婦女以腳小為美,腳大為丑。腳小者美其名曰:“三寸金蓮”,可擇佳婿。所以,當女孩長到六七歲時,就用布帶纏足,束縛雙腳正常發(fā)育,使腳面突起,腳趾呈筍尖狀,人為造成畸形,使其終身飽受步履艱難之苦,所以穿彎彎鞋,前端狹窄,并上翹呈船形,也稱“鳳頭鞋”。民國時提倡女子放足,才將翹腳改為平足,鞋的制作開始寬松。普遍足蹬單梁紫、紅、黃、藍、黑等色的布鞋,鞋幫兩邊都繡有牡丹、蓮花、梅花等圖案。還穿鞋面上鑲嵌有八個眼子的鞋,鞋幫兩邊也繡有花草圖案。也穿腳面外露的方口或圓口鞋,此鞋鞋幫兩邊也繡有花草圖案,并有鞋帶和銀制鞋扣(鞋扣多為銀制蝴蝶、獅子、蜜蜂等圖案)。老年婦女所穿之鞋一般沒有繡花。

由于卓尼的漢族大多是由明王朝從江淮一帶遷移到卓尼的無地農民和戍邊屯軍,使卓尼漢族婦女的服飾至今仍留有江淮遺風。明代婦女喜穿對襟圓領上衣。清代由于受滿族旗袍和氣候條件影響,衣服一般要求寬袍大袖,衣邊要鑲三層同色或異色花邊。中老年婦女穿著過臀大襟上衣,扎口便褲。老年婦女有穿“風頭鞋”的,發(fā)結纂,不戴頭飾。
   
覺乃嘉姆服飾以柳林鎮(zhèn)的上卓,本耳鎮(zhèn)的冰崖、麻地灣,納浪鄉(xiāng)的溫旗、羊化和喀爾欽鄉(xiāng)的相俄、出路、柯癿等地最具代表性,穿著對象為已婚青年女子。每當春暖花開之日,草長鶯飛之時,她們利用回娘家逛會場的機會,對自己進行刻意打扮。在綰起的平髻上插上簪、釵、鈿等銀質飾物,鬢飾金玉梅花一對(俗稱“鬢花子”),耳戴銀耳墜,腕飾銀手鐲,發(fā)髻上苫以略帶裝飾性的雪白布巾,身穿寶藍(俗稱“西湖水”)過臀大襟上衣,內著白襯衣,外衣袖口飾以白色花邊。到了深秋季節(jié),則外套一件黑色大襟條絨線馬甲,胸刺洮繡,題材多為“喜鵲踏梅”、“蓮生貴子”、“富貴吉祥”、“一藍(男)多子”等。腿著藍皮褲,腳穿繡花鞋,鞋繡以梅、蘭、竹、菊為多。當?shù)赜幸皇赘枋沁@樣形容覺乃嘉姆頭飾的美麗與服飾的俏艷的:“新媳婦出門者喜洋洋,回娘家打扮的真漂亮,高疙瘩(發(fā)髻),銀髻花,藍藍的衫子細細的腿,繡花鞋兒多漂亮。”

生活在卓尼的大多數(shù)漢族農家婦女,除做家務外,還要進行農業(yè)生產(chǎn),因而服飾要求簡單寬松,具有一種特有的樸素美。其結構更適合于參與勞動,決不用長裙飄帶之類。其服飾主要的特點是下擺大、開衩高,宜踞宜蹲,起居方便,宜內宜外,是集裙衫于一體、襖袍于一爐的款式,充分表現(xiàn)了這一特殊區(qū)域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審美情趣,閃耀著漢族服飾文化靈秀、雋美的光彩。覺乃嘉姆服飾注重色彩的搭配,亮麗的服飾主要依靠顏色襯托,賞心悅目。據(jù)有關史料記載,從明中后期開始,服裝顏色除大紅、桃紅外,唯翠藍、深藍、淺藍為主,而藍色讓人充滿一種美好愜意的遐思。那藍色似晴朗的天空映射下透明的湖水波光漣漪,給人一種柔美的感覺,故當?shù)貗D女更喜愛“西湖水”樣的藍色。

 

男子服飾

明清時,中青年男子上身多以穿黑色大襟長短棉襖、短衫、皮褂(皮里布外),下身著大檔褲,冬季也有穿皮襖的。而從事生產(chǎn)勞動時只穿短襖、單褂,多用家中手工織布制作,稱作褐衫、褐褂。其具體制作方法是將羊毛洗凈彈好捻成毛線,再用土織布機織成褐布,縫成圓領的大襟衣服,長至過膝者稱為褐衫,過臀者稱為褐褂。還有一種麻布長衫,是用當?shù)禺a(chǎn)的一種叫做胡麻的農作物的秸稈的皮制作的。具體制作方法是將胡麻秸稈砸碎,取皮(俗稱“胡麻草”)捻成線,再用土制布機織成布,縫成長短不等的大襟衣服,既耐磨,又可御寒,是窮苦老百姓經(jīng)常穿的一種衣服。民國時期,一些家庭富有者穿長袍馬褂,頭戴紅頂“狐皮”緞帽,腳著布襪緞子鞋。貧苦人家平日則穿粗布短襖便褲,偶出外或應酬場面才外罩長衫,腿著無腰套褲。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進一步發(fā)展,漢族男女服裝鞋帽呈現(xiàn)“百花齊放”的局面,西裝革履,短裙長襪,拉練衫,高跟鞋普遍流行,款式、面料、色澤日趨現(xiàn)代化。

 附件: